高端裝備面臨“一帶一路”大機會 但自動化國產率太低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到國際市場競技,有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十二五”以來,改造傳統制造業,被國家當做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雖說成效顯著,但目前傳統裝備制造轉型過緩、高端技術的自主研發水平相對滯后,依然成為制約“專業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的瓶頸。
“組合拳”錘煉高端裝備
“十二五”期間,由于國家的政策扶持,高端裝備的制造規模和水平都有所提高,2015年,高端裝備約占整體裝備制造的11%,且有市場加速膨脹的勢頭,預計每年有25%以上的遞增,其中高速鐵路裝備、航空航天、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硬件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根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二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
但無法回避的是,我國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現階段還處于比較初級和低端的層次上。同時,我國裝備制造行業還陷入了一種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主要的癥結在于我國自主創新薄弱,高端裝備制造呈現失守困局,尚不具備引領世界裝備制造業發展新潮流的能力。如:90%的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依賴進口,工廠自動控制系統、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對外依存度達70%。高端裝備行業期待技術提升和發展。
目前,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這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無疑是巨大的市場機會。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以使我國高端海工、航空航天和高鐵等海外的技術及裝備輸出海外,該行業的整體需求將會成幾何級數增長,另外,隨著國內“互聯網+”、工業4.0的政策支持不斷出臺,高端智能裝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智能化將是一些傳統裝備技術升級的取向,華為、小米、格力等多個自主品牌都進軍此行業,成為高端智能裝備增長新的熱點。
針對“中國制造2025”總體意見,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先后出臺系列政策,支持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并決定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大型金融機構等社會、民間資本參與,形成總規模400億元的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
優勢項目先行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有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中國裝備制造具有產品、企業、政策三大優勢,高端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將被列入發展重點。
在我國當前的高端制造領域,高鐵和家電在結合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逐步實現了產業的跨越發展,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后,這些產能逐漸邁向國際市場,且高鐵已經成為我國出口高端裝備的代表,已經在泰國及東南亞地區取得了落地的項目,地鐵列車也已經出口到土耳其和巴西等國,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大飛機制造上,C919等大中型客機的試飛成功,代表了我國在高端航空裝備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取得了500多架的訂單,這是高端裝備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國在高端裝備技術和制造能力的重大提升。
數據顯示,中國裝備制造總體規模達到了世界總量的1/3,優勢較為明顯。電力裝備的制造總量大約占世界的61%,造船工業占世界41%。中國高鐵已經建成1.6萬公里,在建1萬多公里,高鐵擁有量位居世界第一。
擴大朋友圈“走出去”
受歷史積淀和發展條件限制,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與國際強手相比,總體看尚處于追趕先進水平的階段。比如,我國機器人滲透率、設備數控化率的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據世界機器人協會統計顯示,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滲透率不到日本的十五分之一,是美國的六分之一。
面對全球制造業格局和技術的不斷變化以及復雜多變的國際政經與投資環境,我國必須以裝備制造業的體系優勢、系統效率來迎接挑戰,加速從規模速度競爭戰略向產業生態競爭戰略轉變。
一方面,要苦練內功。我國發展智能制造,要大力開展自動化補課行動,只有大多數工業企業在生產、庫存、管理、決策等方面信息化自動化達到一定水平,工業4.0才有實現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要善借外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市場空間,企業要借國家“裝備外交”東風,積極構建“朋友圈”,實現裝備“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