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哥在《人民日報》談工業4.0
工業4.0是個時髦詞。要明白其內涵,得先從工業自動化說起。自動化分兩種,一種是看得見的,一種是看不見的。
過去,提升生產效率,就是靠不斷進行生產線的自動化升級改造。這使我們進了一個死胡同,因為一條生產線的裝備制造自動化水平越高,它的柔性反而越差,因為要依靠大量機器設備來完成生產,一旦產品種類發生變化,硬件的更換成本很高,所以,傳統的制造業要靠規模來獲得效益,這是工業3.0的技術路線決定的。
看不見的自動化是指數據在研發、設計、生產、物流等環節的自動流動,所有的數據都能及時準確到達規定地點,用數據的流動來解決生產柔性的不確定性問題。這才是工業4.0,即所謂的“數據流動自動化”。
舉例來說,出版社出書,因為要制版,每種書籍必須有一定的起印量,否則無法降低成本,這就是制造驅動的商業模式。打印店則完全不同,U盤一插,無論打印什么內容,都按頁數收錢,因為成本都一樣,這就是典型的數據驅動商業模式。
工業4.0真正要解決的,就是從制造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
至于具體的工業4.0,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生產可樂的車間里,生產線上連續過來三個瓶子,每個都自帶一個二維碼,里面記錄著張三、李四和王五的定制信息。第一個瓶子走到灌裝處時,通過二維碼的無線通信告訴控制器:張三喜歡甜一點的,然后控制器就告訴灌裝機器手:“多加白糖!”第二個瓶子過來,說李四是糖尿病患者,控制器就告訴機器手:“免糖!”第三個瓶子過來說王五要芬達,控制器就告訴灌可樂的機械手:“你歇會兒,芬達機械手,你上!”
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定制生產,這就是工業4.0的含義。每一罐可樂在你從網上下單的那一刻起,就是為你定制的,所有的特性都符合你的喜好。這也叫智能生產。
對于即將到來的數據流動自動化趨勢,世界主要制造強國的理解各有千秋。美國的互聯網IT產業世界第一,所以希望從信息化入手打造制造業,典型的就是通用電氣公司推動的“工業互聯網”,它更關注產品本身的智能化。德國的制造業基礎雄厚,所以希望從制造業的裝備制造自動化升級到數據流動自動化,有代表性的是西門子公司的“數字化工廠”,它更關注生產過程的數字化。
工業4.0的本質,就是通過數據流動自動化技術,從規模經濟轉向范圍經濟,以同質化規模化的成本,構建出異質化定制化的產業。對于產業結構改革,這是至關重要的作用。